货代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货代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陈力丹由抢购碘盐事件话关注新媒体自净化能力

发布时间:2020-02-11 05:44:05 阅读: 来源:货代厂家

“抢购碘盐”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微博等新媒体:它既可能比传统媒体更为迅速地传播流言,但也可能成为迅速制止流言传播的最有效渠道——健康的意见通过观点交锋而战胜非理性的意见,在学理上这是信息载体的“自净化”能力。当然,这要求对舆情有一种科学的把握。

“文汇时评”上周发表初步反思“抢盐风波”的文章,批评那种盲目讴歌“信息时代”的倾向,提出的对策是公众提升判断力和强化监控各种新媒体。对此,我觉得可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同类流言及其效应为何会不断变异重现?

今年3月16-17日在我国发生的“抢购碘盐”风波,是由于流言大面积迅速传播引发的。流言不是个人智力游戏的结果,而是群体议论和传播的结果。这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与传播有关的一种集群行为方式。

这次“抢购碘盐”事件,属于同一类流言及其效应的“变异重现”。回过头看,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疫情,在传闻之下出现过抢购“板蓝根”风波,后来几年里发生禽流感、“猪流感”、大地震、泥石流时,以及“香蕉致癌”、松花江水污染、“柑橘生蛆”等等公共危机事件时,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抢购(或拒购)相关商品的风波。这是公众对危机的“应激反应”,不论怎样防备,以后完全可能还会发生。若对流言发生和传播的特点有所了解,能几乎同步发布权威信息,流言持续的时间就会很短,扩散的范围也会小些。而如果像某些地方曾经做的那样,企图通过封锁信息或只放出让公众一知半解的所谓“正面信息”来处理危机,事实证明基本是徒劳的。

由于全球化、人口流动增加、传播技术发展等因素,世界进入了所谓“风险社会”时期,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大。一旦人们新获取的信息(例如这次的日本核辐射)与原有的经验(例如2003年非典疫情下的抢购等)相联系,进而作出判断和采取行动,就会发生流言四起和随后的抢购或拒购,这是由于眼下的事情与人们的记忆相关联——过去的流言可能消失或被否定,但对它的“印象”会残留为记忆的一部分,一旦相似主题再次呈现,被激活的这部分记忆就会和新信息一起成为判断新情况的“依据”。某些流言及其效应就这样不断变异重现。

这次“抢购碘盐”事件,传言来源之一是假冒的BBC,这是流言得以迅速传播的一大原因。流言往往借用具有“权威性”的消息源,或强调“每个人”已经如何如何如何,又往往传播给较为熟悉的人,这就会产生了“权威归属”、“全体归属”、“亲近归属”的心理效应,导致公众恐慌。

人们的这些与流言传播相关的心理特点,都是需要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的。

“自净化”有效抑制了传言继续蔓延

当今信息社会,新传播技术已经打破传统大众传媒垄断社会传播的格局,对危机相关信息传播真正有影响作用的是各种新媒体,目前特别是微博。这样的传播,使局部事件放大为大范围的公共危机事件;但减弱乃至制止危机,微博等等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不仅仅是靠传统媒体随后的一系列“辟谣行动”。新媒体(例如微博)的“自净化”(理性战胜非理智),有效抑制了传言的继续蔓延,结果抢盐现象持续不到一天,就变成了被公众嘲笑的对象。

这一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微博:它既可能比传统媒体更为迅速地传播流言,但也可能成为迅速制止流言传播的最有效渠道。因为在微博这个渠道上呈现出一种“意见多元”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可能使得健康的意见通过观点交锋而战胜非理性的意见,在学理上这是信息载体的“自净化”能力——其实,“意见多元”本身是更为安全的状态,希冀只有一种意见存在和流通,反而意味着潜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

当然,这要求对舆情有一种把握。一般情况下,如果持某种健康观点的人在一定范围内占据接近三分之二的份额,就已经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不要追求九成以上的人都说你希望听到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出现这种情况,也可能是自我欺骗的假象。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某些略有偏差或者并不怎么恰当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不到总体的三分之一,那么它们的存在对于舆论总体倾向和社会整体稳定运行来说并不构成威胁;但在超过三分之一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这是运筹学的道理,值得重视和研究。

注册马绍尔公司费用

中山代理记账代理

代理记账服务

工商税务代办公司